「財團法人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正式成立於1991年3月5日,在此之前,前後醞釀期長達一年多的時間,有感於當時整個大環境結構的改變,需有一個能夠結合產、官、學界與媒體,甚至於社會大眾參與的溝通平台,經過一年多的觀察、努力、摸索,並取得政府單位的認可,正式成立了基金會。
當時成立背景有二,一是由於外匯管制、金融商品過少、大量順差之下,有限的金融商品被大量的資金追逐而導致水漲船高,以致於資金浮濫所衍生之財富所得分配不均,而投資公司在此背景之下所造成的傷害才剛告一段落;而另一背景是政府落實開放「自由化、國際化」等政策之下,在準備開放證券公司、新銀行之際,有感於環境變遷之大以及政府部門對新銀行的開放所牽連的問題層面之廣,非單一團體所能熟悉駕馭的,為此,經過多方徵詢之後,故發起成立此基金會,感謝當時核可的主管單位——金融司陳木在司長,李仲英常務次長、賴英照政務次長、財政部王建煊部長等的認可,才得以順利推動成立此機構。
十年來,有太多的歷程是不斷摸索中,在有限的資源之下,許多活動絕非一己之力所能達成,實需各方參與單位的鼎力相助,涵蓋產、官、學界及媒體朋友的參與才促使活動的圓滿完成,一路走來,所要表達的就是「感謝與分享」的心情,感謝這些參與的單位,扮演積極的角色,使活動如期順利推出。
其中相關活動如「知識推廣中心」的系列演講活動便有四萬多人次的參與,完成108場次的活動,傑出基金金鑽獎所衍生出社會大眾對此獎項期待及肯定,也從中得到印證,另外,在透過教育訓練中心截至2002年7月底所具體累積的267種課程、941 個班次、35,073 次的學習成果,及5年來每年約有400多位講師的參與。具體可見,整個教育訓練中心亦有不斷的突破與創新,諸如:提供300個小時的「證券專業人才培訓班」,近有350多位學員順利轉入證券行業,並有傑出表現;而「基金經理人研習班」先後完成了十個班次,共有近400位的朋友,加入基金管理的工作行列或資產管理的相關工作當中,對於與金融市場的互動,有具體之連結與貢獻;在此過程中,亦孕育出「台北金融大學、金融eMBA」的創新規劃,這些不斷嘗試與突破的落實絕非單一基金會、有限的少數員工所能完成,都是來自多面向的外部資源之協助,包括眾多學員、講師的參與,方有此成果之呈現。
除了活動本身的推廣之外,而透過媒體的傳播,相信背後也衍生更多不為人知的具體成效,其中有一位朋友在聽過「台北金融大學系列演講活動」之後,於1991年因證券經紀公司轉型不易而建議其家族提前退出證券市場,進而免於92、93年不景氣造成的損失,另有一位觀眾,在聽過演講之後,從傳統企業轉入證券行業,因而找到事業生涯規劃的新方向。
那麼多過程當中,有太多的故事與點點滴滴湧上腦海,真的只有「感謝」兩字,感謝諸位老師、學員與眾多單位的參與,當然還有工作夥伴的投入,才得以有些許的工作成果,而要「分享」的是這一路走來,摸索的歷程當中,觀念的分享亦即許多想法、理念以「野人獻曝」的心情表達給相關單位,並得到許多的迴響與寶貴的意見,因而更加周延、更具全貌性,猶如當初舉辦第一期「台北金融大學系列演講」活動時,感謝商業周刊何飛鵬副社長的提醒,以致於當期系列演講活動有很好的開始及創下不錯的紀錄,印證一個活動之促成絕對需要多面向、多角度的思考,所以活動的構思是要廣納各方意見的,更須與眾人充分交流、分享一些想法的。
這十年走來,有幾個想法與大家分享之,第一:「有事情做是榮耀(Honor),而不是負擔「Burden)」,相對於現今景氣低迷之下更加感受得到,十年來我們積極爭取可以做事的機會與想法,這樣的努力與學習是受益無窮,亦即,即使現今景氣低迷,我們仍是有好多的事,可以去做,那份感覺真的不錯。第二:「文教事業不易有100分,但追求100分的企圖心不容打折扣」,因這樣的理念下,只要有任何往上提昇的機會,絕不輕易放棄,雖然付出更多心力,有此共識,追求盡善盡美,才更加面面俱到。
此外,基於如上想法,對於所做的任何事情其付出的辛苦及努力都是我們主動爭取、發自內心去做,並樂在其中。第三:「秀出我們的專業而非辛苦」,辛苦是很難計算地,惟有專業背後所帶來的價值及衍生的潛在能量,才值得肯定。整個十年一路走來,可以自豪地與大家分享所走過的每一步腳印都留下痕跡,亦即不斷嘗試在能力所及的範圍之內儘可能追求100分;經驗告訴我們——相信還有很多的空間可再努力。
展望另一個10年,有更多的挑戰等著我們,如何秉承「珍惜當下、全力以赴」的幹勁,不斷突破與創新應是另一開創新旅程的關鍵動力。
10年歷程,一路走來,「感謝與分享」是此時此刻的心情寫照,願以此句獻給所有與我們一起走過的金融業界菁英們,撥冗參與各項活動的投入以及共同打拚的工作夥伴們,謝謝大家的付出與關懷。